央视新闻在多个平台发布的一则消息,让“棒棒”冉光辉和儿子冉俊超15年前后两张合影的故事走进了大众视野,也引发了当代社会对父亲角色的集体思考。这两张相隔十五年的照片,不仅记录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,更见证了一位普通父亲如何用肩膀扛起一个家的希望,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的意义。
冉光辉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,正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父亲最典型的形象——沉默如山,厚重似地。
一年365天,他有350天在扛货发货;即使因常年负重患上腰肌劳损,仍每日奔波在朝天门的梯坎上。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背后,是一个父亲最朴素的心愿:
“通过自己的打拼,能让老婆和孩子过得更好。”
2016年,当10岁的儿子在新房子的沙发上兴奋蹦跳时,这位父亲用一包又一包的货物垒起了家的根基,也完成了一个中国父亲最传统的价值闭环:通过自身血肉的耗损,换取后代阶层的跃升。
01
父亲角色与家庭生态系统
莫言提出的“父爱则母静,母静则子安,子安则家和”的链条关系,在现代家庭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支持。
展开剩余86%北京大学家庭生态研究中心的追踪调查显示,父亲参与度高的家庭,母亲焦虑指数平均降低37%,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减少42%。冉光辉家庭正是这种健康生态的典范——父亲的稳定付出保障了基本生计,儿子又从小跟着父亲上下工,这种环境孕育出的冉俊超,既懂得感恩父亲的付出,又具备反哺意识,形成了良性的情感循环。
对比当下常见的家庭 功能失调模式:缺席的父亲+焦虑的母亲+失控的孩子,冉光辉案例的价值更显珍贵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的报告显示,父亲完全参与子女教育的家庭仅占23.7%,这种“父职缺失”直接导致孩子攻击性行为增加、同理心发育不足等问题。冉光辉虽然教育程度有限,但他通过每日的坚持劳作,无声地诠释了责任伦理,这种“身教”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教育穿透力。
02
父亲功能的心理学深描
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父亲角色的阐释,在冉光辉父子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。阿德勒强调,父亲是孩子“社会兴趣”发展的关键中介。冉光辉每日穿梭于朝天门批发市场,实际上是将儿子自然带入了一个微型社会场域。这种环境熏陶下,冉俊超从小观察父亲如何与货主交涉、与同行协作,潜移默化中习得了社会交往的基本范式。研究显示,经常跟随父亲参与社会活动的儿童,其合作能力得分比同龄人高出28%。
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同样深远。对男孩而言,父亲是男性气质的活体教材。冉光辉展现的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支配型男性形象,而是坚韧负责的劳动者形象,这使冉俊超形成了健康的男性认同——他在高考后主动提出为父亲分担压力,表现出既刚毅又体贴的完整人格。对女孩来说,父亲则塑造了其对异性认知的原型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性,成年后亲密关系满意度显著提高。
03
父亲角色缺失分析
然而当下中国正面临父亲指责转型困境。传统“严父”形象解体后,新的父亲角色尚未确立,导致出现几种典型异化形态,这些异化形态随时可能让孩子偏离健康的成长轨道。
“影子父亲”综合征:有调查显示,42%的初中生每周与父亲有效交流不足30分钟。这些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如同影子一般,虽然存在,但却缺乏实际的陪伴和互动。这种物理与情感的双重缺席,造成孩子“父爱饥渴症”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关爱和引导,容易出现自卑、孤僻等心理问题,影响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。
消费主义父职:部分父亲将亲子关系简化为物质供给,用奢侈品替代陪伴,导致子女形成扭曲的价值观。在传统家庭剧本里,父亲往往扮演着“移动的ATM机”角色,他们是“养家者”,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享受,就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。然而,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。孩子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,却缺乏精神上的滋养,容易变得自私、冷漠,不懂得珍惜和感恩。
04
如何做好一个父亲?
父亲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,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者。从《诗经》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”的深情咏叹,到朱自清《背影》中跨越世纪的感动,父亲的身影始终是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。那么,究竟该如何做好一个父亲呢?
1、增加陪伴时长,给予情感滋养
德国经验表明,父亲每日增加1小时陪伴,孩子情绪稳定性提升9%。父亲可以通过参与入学礼、家庭读书会等活动,强化自身在教育中的存在感。在忙碌的生活中,父亲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,哪怕每天抽出半小时,和孩子一起玩玩游戏、聊聊天,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关爱与重视。
比如,每天晚餐后,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小区散步,倾听孩子在学校里的趣事与烦恼,分享彼此的快乐与忧愁;周末时,可以带孩子去公园野餐、爬山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亲子感情。这种高质量的陪伴,能为孩子的情感世界注入丰富养分,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,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力量。
2、积极参与教育,助力学业成长
父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他们不能仅仅将教育的责任推给母亲或学校,而应该主动参与其中,与母亲形成教育合力。父亲可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,定期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,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,父亲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和鼓励,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。
此外,父亲还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,如家长会、亲子运动会、文艺汇演等。这不仅能让父亲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,还能增强孩子对父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当孩子看到父亲积极参与自己的学校生活时,他们会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,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。
3、树立良好榜样,传递正确价值观
父亲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,言行举止、品德修养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。因此,父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,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。
在生活中,父亲要展现出诚实守信、勤劳勇敢、尊重他人、有责任感等优秀品质,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,让孩子明白诚信的重要性;在工作中勤奋努力、积极进取,让孩子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;在与家人、朋友相处时,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,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包容。
4、注重情感沟通,搭建心灵桥梁
良好的情感沟通是父子(女)关系和谐的关键。父亲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,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,与孩子建立起平等、尊重、信任的沟通关系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,父亲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独自面对。可以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,帮助他们分析问题,寻找解决办法。
同时,父亲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,让孩子知道父亲是爱他们的。比如,在孩子取得进步或成绩时,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;在孩子犯错时,耐心指出错误,并给予正确引导,而不是一味批评指责。通过情感沟通,父子(女)之间能够搭建起一座心灵桥梁,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融洽。
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,做好一个父亲并非易事,但却是每一位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。父爱则母静,母静则子安,子安则家和,家和则万事兴。
发布于:安徽省申宝策略-配资炒股开户平台-配资官网-配资咨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